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第49章 商鞅变法(二) (第2/2页)
为尴尬,瞪了商鞅一眼,却没再反驳。 太傅头一炮就被闷住了,上大夫甘龙迎难而上,接住商鞅的一句话,另行破题: “摆事实好嘛,我秦国自穆、康以来,一直是因民而教,不劳而功; 据法而治,吏习民安。 事实证明,秦国已如此经过了几百年,不也挺好吗? 你又何必标新立异搞‘变法’? 实乃不明智也!” 对他就不必太客气: “甘大夫只说对了一半。 因循固有的工作方式,官吏确实可以‘不劳’,却没有‘功’成,依照旧的法令条框一成不变; 官吏们虽然熟谙顺手,民却未必得安宁。 ‘功’是什么?最大的功是让国家强大! 但在旧体制的保护下,已形成无作为的惰性:为官者尸位素餐,只求享乐;做吏的巧取豪夺,吮食小民。 上下因循守旧,举国暮气沉沉,不图进取,随遇而安。 试观:关东已尽用铁器,遍地沃野; 而秦农还在以石耜耕种,致使关西大地,千里荒芜,所产之粮,不足半年之食; 所收之税,不能足官吏俸禄。 如此,国家能富?兵力能强? 百十年来,秦的疆土无尺寸之扩,反被人夺去西河重地,攻下函谷要塞。 您还有脸吹什么‘功成’? 说到‘民安’更令人齿寒,丰年尚衣食不足,啼饥号寒,一遇灾难,饿殍遗路,百姓困于贫穷,铤而走险; 豪绅邑蓄私兵,争斗不断,请问甘大夫,这就是您所谓的‘民安’? 世俗人由于惰性,大都愿意生活在习惯势力的荫庇下,只求眼前得过且过; 所谓‘学者’也只局限于能够符合世俗意愿的事理表层,缺乏远大高深的目光。 跟这些庸人不可能讨论如何改变、制订‘礼、法’的大事。 所以,总是由聪明睿智的圣贤制订‘礼、法’,而愚蠢无知的顽冥,只能遵照执行,被礼法所控制! 坦率的说,甘大夫! 既然你死抱着‘因民而教、不劳而功、据法而治、吏习民安’这种僵化的观点不放。 就说明您属于那种为‘礼、法’所制的愚民,不够资格参加今天的讨论!” 这一番淋漓尽致的痛骂,其实把所有“反对派”都给包括进去,秦孝公听得高兴,不禁叫了一声: “好!” 便问: “谁还发言?” 按预定,该轮到杜挚,他被商鞅的利口骂的胆怯,却又不能缄口无词。 事先打好的底稿不忘也拿不出了,只得绕个圈子以退为进: “大良造言之有据,证明‘礼可更,法可变’也就罢了。 但臣听说,得不到十倍的效益,就不更换工具;得不到百倍的效益,就不改变方法。 农、工细事尚且如此,国家的根本大法,自然更得考虑变后的效益了。 您提倡‘变法’又能给国家带来多大好处?请指教不敏。” 商鞅一笑: “汤、武立新而为王,桀、纣循旧而丧国。 可见,变法与否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成败,您自己计算一下,其利几何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