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13:泰山大会 (第3/4页)
品。据说自古以来帝皇来泰山封禅,赤鳞鱼都是御膳中的必备之菜。 正宗的赤鳞鱼,只会生长于泰山山顶之上。每年泰安府知府的重要工作之一,就是把新鲜出产的赤鳞鱼送往白玉京,作为贡品。 当然,这山脚下酒楼里的赤鳞鱼,绝不可能是生长于山顶上的贡品。虽然和正宗赤鳞鱼品种相同,但它们生长于山腰或山脚的溪涧之中,口味上,终究比贡品赤鳞鱼要差了不止一筹。 但尽管如此,程立连吃几条炸鱼,仍觉得肉质细嫩,味道鲜美之极。确实物有所值。 相比赤鳞鱼的不凡,“泰山三美”却就朴素得多了。所谓三美,就是泰山白菜、泰山豆腐。还有泰山的水。所以这道菜说白了,无非就是白菜炖豆腐。 但尽管如此简朴,要做好却实在不易。程立尝了两口,但见菜汤白郁如乃,豆腐细嫩似羊脂白玉,菜汤清甜爽口,与平凡处见功夫,正是所谓的大巧若拙,非是真正的厨道高手,绝对做不好这道菜。 炒山鸡,炸荷香,都是以泰山上生长的野菜为配料,吃的就是个新鲜。还有那煎饼,以玉米、小米、大豆、花生、黑芝麻、高粱等五谷杂粮为原料。薄如蝉翼,香酥松脆,令人胃口大开。 程立独个儿坐在桌边吃喝,悠闲惬意。倒比之前在知府的接风宴上,显得更加自在。 吃喝了一阵,程立忽然看见,有好几人走过来,就在旁边的桌子处坐下,随意叫了些酒菜,却也没怎么动筷子。看来并非真心为满足口腹之欲而来。 程立略有好奇,向这些人看过去。却见是四名道士。他们身上都佩有长剑,而且呼吸悠长细密,举手投足之间也颇见轻捷。明显身怀武功,而且修为不差,至少也相当于昆仑、峨嵋等七大剑派的弟子。 泰山之上,自古以来皆建有道观,也都有武学传承。数百年来自成一家,乃是武林中的泰山剑派,历代也出了不少高手,在江湖里声势不小。只不过作为一个门派,整体实力始终比不上七大剑派而已。 这几名道士坐了一阵,门外又有人进来,却是几名俗家打扮的江湖汉子。他们径自向这边走过来,和酒桌边的几名道士相互行礼,彼此互称师兄。 不过细听之下,那几名道士是纯粹的山东口音。而那几名俗家打扮的汉子,却是中州口音。也不知道究竟是怎么成为师兄弟的。 再过片刻,又有几名尼姑走进来,和道士还有俗家江湖汉也相互见礼。这几名尼姑,却又是山西口音。 道士尼姑俗家汉,这样的组合,实在令人觉得奇怪。却见他们相互低声谈了几句,然后便一起出门。程立大觉有趣,反正时间还不算晚,于是干脆也结了账,然后远远地吊在后面,悄悄跟了上去,打算看看究竟。 这三伙人出门之后,便往城西方向走。不久之后,四周环境越来越是荒凉,显然已经远离民居。但前方却又出现了一座大庙,庙前所挂的牌匾,分明写了“碧霞元君庙”五个大字,庙貌**,甚是雄伟。 那些道士尼姑等人,毫不犹豫,都鱼贯走进庙中。程立略一沉吟。抬头看时,只见庙内庭院之中,左边一株古松,右边一株老柏,双树苍劲挺立,高出殿顶甚多,枝叶密茂,颇可藏身其间。 程立于是毫不犹豫,快步绕到庙后,飞身上了屋顶,然后匍匐爬到檐角,轻轻一纵,如一溜烟般落到了松树之顶,再从一根大枝干后张望出去,院中风光,尽收眼底。 只见庙宇的院落之中,此刻灯火通明,聚集了足有二、三百人。这些人个个佩刀带剑,明显都是江湖中人。 他们东一伙,西一伙,各自安坐。彼此间泾渭分明,绝不混淆。看来,他们都分属不同的门派和组织,只是为了不知道什么原因,所以才聚集在一起而已。 人数虽然多,但庙内却显得十分安静。人人都极力抑制,不作多余说话。只是都不时向庙门看去,一派翘首以望的模样。 过了半晌,又有两名走江湖卖艺的落魄乐师,并肩走进庙中。两人同时扯开嗓子,抑扬顿挫地叫道:“华山派众位大侠到。” 这话出口,登时群相涌动。在场所有人纷纷起来,眉宇间都是一派激动之色。紧接着,就见有五名青年剑客连袂而行,在众人面前现身。这五人都作儒生打扮,但腰间佩了长剑。而且其形制一看便知,正是最典型的华山派长剑。 之前那些泰山派的道士之中,有一名满面络腮胡子的。这时候笑容满面迎上,大声道:“‘养吾